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怎样现代,如何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集
作者:
王晓平 著
定价:
35 元
页数:
374页
ISBN:
978-7-309-11994-7/I.960
字数:
325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6年5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书从历史/政治阐释学的角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作品和理论论证进行再解读,并与西方(主要是北美)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果展开对话。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这些文本中历史和社会矛盾的不同呈现方式,以及其中体现出来的历史/政治无意识仔细剖析,由此对历史与文学的互动、文学性与现代性的辩证阐发新见。基于这一研究,本书力图对中国“怎样现代,如何文学”这一议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作者简介


       王晓平,男,1975年生,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项目,德克萨斯大学亚洲研究系,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二十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曾任澳门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厦门大学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代理)主任;现任华侨大学特聘教授、学科带头人,厦门大学兼职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在《文学评论》 《文艺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文学研究》《现代中文学刊》《汉语言文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Telos, Postmodern Culture, Asian Journal of Women’s Studies, Harvard Asia Quarterly, Stanford Journal of East Asia Affairs,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Critique, International Critical Thought, Frontier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等中英文刊物发表关于中国文学和文化以及当代中国电影的中英文论文八十余篇,其中在国际英文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书摘


       目 录
      
       导论
      
       第一辑 “新女性”,歧路彷徨
      
       第一讲 “新女性”还是“旧淑女”?身份焦虑与文化虚无感
       ——张爱玲研究
       第一节 如此苍凉,如此彷徨
       第二节 身份焦虑与“幽默”的讽刺
      
       第二讲 “新女性”的双重陷阱:“贤妻良母”还是“自由新女性”?
       ——梅娘研究
       第一节 “新女性”欲望的溃败与绝望
       第二节 “新青年”的蜕变与“新文化”的无效
       第三节 从“新女性之梦”到关怀底层民众
       第二辑 “新新女性”,命运多舛
      
       第三讲 “新女性”之死:徘徊在人文主义与人道主义之间
       ——萧红研究
       第一节 从“左翼文学”出发:人道主义精神的天然萌芽
       第二节 “抗战文学”的滥觞:民族主义与性别话语的龃龉
       第三节 “讽刺文学”的尝试:不成熟的《马伯乐》
       第四节 “诗化小说”:《小城三月》与《呼兰河传》中的“文化反思”
       第五节 “新女性之死”:徘徊在人道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
      
       第四讲 从“新女性”的困惑到“新新女性”的决断:“现代性”与“新女性”的跋涉之路———丁玲研究
       第一节 “新女性启蒙话语”,还是市民阶级身份难产的症候?
       第二节 “革命加恋爱小说”:市民阶级还是无产阶级文艺?
       第三节 如何成为一个有觉悟的文化工作者?
       第四节 如何创造“革命新文化”?
       第五节 革命现实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第三辑 “新青年”:浪漫派?现代派?先锋派?
      
       第五讲 现代派?先锋派?“新文人小说”的自由主义观念史
       ——无名氏研究
       第一节 通俗悲喜剧:解构“中产阶级罗曼史”
       第二节 《无名书》:“哲学小说”还是“文人小说”?
      
       第六讲 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现代志怪传奇”中的虚幻
       世界主义———徐 研究
       第一节 虚幻的世界主义与流产的浪漫史
       第二节 “普遍人性”的不可能性
       第三节 政治焦虑中的“普世主义”文化幻想
      
       第四辑 “新新青年”:“新左翼”?新农民?
      
       第七讲 “新新青年”的彷徨:个人主义的无效与“反成长小说”
       的形成———路翎研究
       第一节 《饥饿的郭素娥》:人民“原始强力”与伪主体性问题
       第二节 《财主的儿女们》:“主体性”的丧失、寻求与失败
      
       第八讲 “新农民”的阶级意识困境:“问题小说”中的“农民故事”
       ——赵树理研究
       第一节 从批判现实主义到革命现实主义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与新政权
       第三节 女性和作为一个阶级整体的“解放”
       第四节 “赵树理方向”的另类现代性?
      
       第五辑 谁之主体性?何种文化政治?
      
       第九讲 “市民阶级”的主体性?“主观战斗精神论”的文化政治
       ——胡风研究
       第一节 处于危机中的“现实主义”写作
       第二节 文学的典型性与历史要求
       第三节 理论的历史性
       第四节 为了建立市民阶级主体性
      
       第十讲 “无产阶级的主体性”:生成与难产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研究
       第一节 阶级意识与主体身份
       第二节 新的集体生活形式与新型美学胚胎
       第三节 “革命新文化”与“新主体性”的困境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