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医学微生物学
作者:
袁正宏 主编
定价:
85 元
页数:
378页
ISBN:
978-7-309-12096-7/R.1545
字数:
528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6年3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学科。早在11世纪就有文字记载微生物与人类疾病相关,伴随文明进步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人类对其认识不断深入,经历了经验和实验微生物学时期,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而进入现代微生物学时期。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是一部人类不断创新的历史,无数的先驱们为解除人类受微生物感染之病痛,刻苦钻研,百折不挠,奉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1901年设立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以来,共有数十位微生物学家获此殊荣;1890年德国科学家贝林格(Behring)发明的白喉抗毒素血清,挽救了成千上万儿童的生命,因而成为第一个摘下该项桂冠的人。我国的科学家也做出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开创性工作,在国际上了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伍连德在1910~1921年间用近代微生物学知识对鼠疫和霍乱病原进行探索和防治;汤飞凡教授于1956年用鸡胚卵黄囊接种法在世界上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从而揭开了沙眼病原的奥秘。
       医学微生物学更是一门具有时代特征的学科,作为模式生物或工具性学科在工业、农业、生物工程和医疗卫生等领域或行业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在推动生命、医学等学科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新出现的微生物或突变的微生物不断侵犯人类引起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及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因此,学习与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和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将为控制和消灭病原微生物及与之相关的感染性疾病,从而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奠定坚实的基础。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前身为上海医科大学医学微生物学教研室和寄生虫学教研室,是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国家重点学科,也是教育部“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在积极围绕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开展医学微生物科学研究的同时,一直重视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进行教材编写。20世纪90年代,闻玉梅院士组织国内外专家80多人编著了供医学生及研究生和广大医学微生物学、传染病学及流行病学等工作者使用的大型教学参考书《现代医学微生物学》,并选择其中的重点编辑出版了《精编现代医学微生物学》,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欢迎,被评为第十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钱利生教授等编著了针对本科生的教材《医学微生物学》(第一版/2000年,第二版/2003年),多年来应用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生等的教学,得到学生和教师的好评。
       为适应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的需要,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实施精品主干课程教材建设计划。为贯彻学院培养视野开阔、理论基础扎实和实践技能过硬医学人才的目标,我们组织了一批活跃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的医学微生物学工作者,编写了新版《医学微生物学》。为了方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原理,我们尝试以新的思路和手法编写本教材,部分内容采用了以“问题式”涵盖知识点的编写模式,以便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基础知识与临床案例密切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全书仍保持细菌学篇、病毒学篇和真菌学篇的基本框架,以保持本科生教材理论的系统性,但会在遵循要求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原则下,压缩一些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使重点更突出。考虑到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我们将有关内容以表格的形式总结,可供临床实践时参考。希望本教材能成为临床相关专业本科生学习与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必备参考书,深化启发研究生从事医学微生物相关研究的重要资源,以及相关学科工作者了解和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重要工具书。
       各位编者,尤其是瞿涤和谢幼华老师作为副主编为本教材的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浙江大学的严杰教授、北京大学的彭宜红教授、苏州大学的戴建锋教授和我系的青年教师张俊琪、吴旸、赵超等对教材的编写等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并积极参与做了大量细致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时间短及水平有限等多种原因,编写的内容难免有遗漏或错误之处,望读者给予批评指正,以便不断改进和提高。
      
       袁正宏
       2016年1月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微生物及与人类关系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及其发展简史
       第三节 医学微生物学面临的挑战和任务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 细菌大小与形态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第三节 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第二章 细菌生理学
       第一节 细菌的理化性状
       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第三节 细菌的新成代谢
       第四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第三章 消毒与灭菌
       第一节 物理消毒灭菌法
       第二节 化学消毒灭菌法
       第三节 噬菌体
      
       第四章 细菌遗传与变异
       第一节 细菌基因组
       第二节 细菌基因突变
       第三节 细菌基因的水平转移与重组
       第四节 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中的意义
      
       第五章 细菌的致病机制及抗菌免疫
       第一节 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机制
       第三节 抗菌免疫
       第四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第五节 医院感染
      
       第六章 细菌学诊断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 细菌学诊断
       第二节 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第三节 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
       附录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第七章 球菌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第二节 链球菌属
       第三节 肠球菌属
       第四节 奈瑟菌属
      
       第八章 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等
       第一节 肠杆菌科
       第二节 埃希菌属
       第三节 志贺菌属
       第四节 沙门菌属
       第五节 其他菌属
      
       第九章 弧菌属
       第一节 霍乱弧菌
       第二节 副溶血性弧菌
      
       第十章 螺杆菌属
       第一节 幽门螺杆菌
       第二节 其他螺杆菌
      
       第十一章 厌氧性芽胞梭菌属
       第一节 破伤风梭菌
       第二节 产气荚膜梭菌
       第三节 肉毒梭菌
       第四节 艰难梭菌
      
       第十二章 无芽胞厌氧菌
      
       第十三章 分枝杆菌属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
       第三节 其他分枝杆菌
      
       第十四章 动物源性细菌
       第一节 布鲁氏菌属
       第二节 耶尔森菌属
       第三节 芽胞杆菌属
       第四节 其他动物源性致病菌
      
       第十五章 其他致病性细菌
       第一节 棒状杆菌属
       第二节 嗜血杆菌属
       第三节 鲍特菌属
       第四节 军团菌属
       第五节 弯曲菌属
       第六节 假单胞菌属
       第七节 伊丽莎白金菌属
      
       第十六章 支原体
       第一节 肺炎支原体
       第二节 溶脲脲原体
       第三节 其他致病性支原体
      
       第十七章 衣原体
       第一节 沙眼衣原体
       第二节 肺炎衣原体
       第三节 鹦鹉热衣原体
      
       第十八章 立克次体
       第一节 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柯克斯体和巴通体
      
       第十九章 螺旋体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属
       第二节 密螺旋体属
       第三节 疏螺旋体属
      
       第二十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第一节 放线菌属
       第二节 诺卡菌属
      
       第二篇 真菌学
      
       第二十一章 真菌学概述
       第一节 真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第二节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三节 真菌的检查方法
       第四节 真菌病的防治原则
      
       第二十二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
       第一节 皮肤感染真菌
       第二节 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第三节 深部感染真菌
      
       第三篇 病毒学
      
       第二十三章 病毒学概论
       第一节 病毒学简史
       第二节 病毒的基本性质
       第三节 病毒的分类
       第四节 病毒的复制周期
       第五节 病毒的变异和进化
      
       第二十四章 病毒的感染和致病机制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途径与类型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第三节 机体抗病毒感染的机制
      
       第二十五章 病毒感染的检测
       第一节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
      
       第二十六章 病毒感染的防治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预防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治疗
      
       第二十七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第二节 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
       第三节 冠状病毒
       第四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第二十八章 胃肠道感染病毒
       第一节 急性胃肠炎病毒
       第二节 人肠道病毒
      
       第二十九章 肝炎病毒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第三十章 出血热病毒
       第一节 汉坦病毒
       第二节 埃博拉病毒
       第三节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第四节 其他出血热病毒
      
       第三十一章 虫媒病毒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第二节 登革病毒
       第三节 西尼罗病毒
       第四节 森林脑炎病毒
      
       第三十二章 人乳头瘤病毒
      
       第三十三章 疱疹病毒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第三节 EB病毒
       第四节 人巨细胞病毒
       第五节 人疱疹病毒6型和7型
       第六节 卡波氏肉瘤病毒
      
       第三十四章 逆转录病毒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第二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
      
       第三十五章 其他重要病毒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第二节 痘病毒
       第三节 细小病毒
       第四节 博尔纳病毒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