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随想录》论稿
作者:
周立民 著
定价:
58 元
页数:
443页
ISBN:
978-7-309-11031-9/I.867
字数:
373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精装
出版日期:
2016年2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引言
      
       我一直想写一本解说《随想录》的书,类似《随想录》注疏、讲疏或疏解之类的。虽然自知不自量力,但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立足文本,疏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以使更多人能够了解《随想录》,甚或在阅读该书时起到某种辅助作用。也就是根据我的阅读感受去梳理作者为什么要写《随想录》,《随想录》中写了什么,以及《随想录》文字背后又有什么?——当然,这只是我所理解的巴金和《随想录》,它是否切近巴金的真实意图,唯求识者来论断了。
       这样做是因为我发现:许多论者其实并没有好好读过《随想录》,甚至根本就没有读过,仅凭“讲真话”这三个字就对一部四十多万字的著作指手画脚,滔滔不绝。我羡慕他们这种本领,也知道今天人们提倡“创新”,如果拘守作者的本意那似乎是告诉人家自己的无能、不会创新。我也见识了不少的“创新”成果,如同过去用木尺子、现在改用塑料尺子量东西一样,丢掉彼理论换作此理论;这还不要紧,问题是凡是不合乎我的尺子的都得裁掉,凡是不合乎我理论的都把它拧过来。这种绑架作者的办法,虽然极大地凸显了学者的“主体性”和“创新性”,但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作者与学者、作品与研究著作的隔绝和不对话,也势必将学术变成了自说自话的独角戏,表演者长枪短棍、好不威风,而观众们不知所云。当代文学批评尤其是所谓的学院批评屡为人诟病,不能说这不是一个重要原因。对此,当代作家们还有机会出来喊冤叫屈,而已成古人的作家们大概只有任人打扮的份儿了,对于这样高明的化妆师,我还是离他们远一点为好。尽管在本书中,我丝毫不避讳谈论自己阅读《随想录》的一些心得,但我想强调它们都是基于《随想录》和它所处的那个时代本身做出的。
       先看一看《随想录》中说了什么,再想一想巴金为什么这样说,或者对照一下当时别人是怎么说的,之后,还要留心一下写作的背景、相关的史料,接下来谈一点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是我为本书设计的套路。它注定让我们首先要用心倾听作者的心音,就《随想录》而言,这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与庞大体制抗争、寻找自我的宣言,是他心灵煎熬、挣扎又寻求突围的记录,是一位孤独的老人寻求理解和自我救赎的心灵独白,它也是一部文学作品……它不宜于被概括、总结,而更需要被阅读,只有沉浸在具体的文字中,作者的情感、思绪,乃至灵魂的呼号才会被我们真切地感受。因此,不论本书还是其他研究著作,永远都不能替代对《随想录》的阅读。
       目前看来,这部论稿更像是我设想中的《随想录》注疏本的一篇长长的导言,这意味着更为繁复和庞大的工作还在等着我,学海无涯,我只能驾一叶扁舟向着遥远的目标努力靠近!
      
       二〇一〇年一月十日午后于花城竹笑居
       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六日下午改
      

作者简介


       周立民,1973年出生于辽宁省庄河县。复旦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2007年进入上海市作家协会工作,现为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出版有巴金研究专著和传记《另一个巴金》、《巴金手册》、《巴金画传》、《巴金<随想录>论稿》、《似水流年说巴金》等;文学评论集《精神探索与文学叙述》、《世俗生活与精神超越》、《人间万物与精神碎片》等,散文、学术随笔集《翻阅时光》、《五味子》、《简边絮语》、《槐香入梦》、《文人》、《甘棠之华》等,编有各类文献资料多种。
      

书摘


       目录
      
       引言
      
       独立思考的结果
       ——《随想录》的写作缘起和背景
       一、《望乡》背后的思想交锋
       二、历史反思中的跨时代回答
       三、身份的重新自我认定
       四、剥离
      
       青春记忆的唤醒
       ——《随想录》写作的精神资源
       一、“五四”精神的回归
       二、《往事与随想》:反抗专制的精神导引
       三、怀念亲友:“五四”精神氛围的重现
       四、创作回忆: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
       五、访问法国:精神故乡的心灵激荡
       六、重识“五四”:回忆是为了未来
      
       “欠债”与“还账”
       ——《随想录》中的道德伦理
       一、所谓“债”与“账”
       二、“明哲保身”与“互助”
       三、净化自我
       四、重建道德伦理的必要
      
       “真话”与“假话”
       ——《随想录》的核心诉求
       一、什么是“真话”
       二、真话何以不兴
       三、语言的乌托邦
       四、“讲真话”的精神源头
      
       迷魂汤与寻找自我
       ——《随想录》中的自我救赎
       一、“奴在心者”与迷失自我
       二、“迷魂汤”与思想改造
       三、“将他们团结起来,并加以教育”
       四、“甘心做工具”
       五、为什么“人”会变成“兽”
      
       “理想”与“金钱”
       ——《随想录》中的价值观 
       一、对着眼前五光十色的景象
       二、保得住的是理想同信仰
       三、灵魂不能出售
      
       痛感与记忆
       ——不能对象化的《随想录》
       一、不能被对象化的痛感
       二、不能消解的情感记忆
       三、不能摆脱的噩梦
       四、不能缓解的紧张关系
      
       另一个文本
       ——《随想录》的手稿解读
       一、《随想录》的版本情况
       二、《随想录》手稿中的修改
       三、手稿中的“直言”与“曲笔”
       四、现实的压力与“艺术的良心”
       五、“作家的幸福”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晚年的冰心、巴金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传统
       一、新时期文学中的“老作家”
       二、现代知识分子的劫难
       三、失而复得的“五四”精神
       四、重建知识分子精神传统
       五、前辈是一盏长明的灯
      
       附录:《随想录》写作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初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