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通识教育评论 2015年创刊号 总第1期
作者:
甘阳 孙向晨 主编
定价:
38 元
页数:
247页
ISBN:
978-7-309-11869-8/G.1530
字数:
248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5年12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发刊词
       高等教育首先是培养一个健全的人,还是培养专业人士?通识教育在中国大学的回归,让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了完整的答案:专业人士必须以健全的人格为基础。因此,以完善人格和品性,开阔视野和格局,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为特征的通识教育,由于顺应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并在实践中展示了在培养一流人才方面的巨大生命力,因而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教育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通识教育传统源远流长。《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传统的儒家思想把“君子”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君子不拘于器物之学,而要志于道且能弘道。君子一要求“通”,能博览古今,“通天下之不通”,成为“通士”;二要达“识”,具备“择善而从之”的器识。“通”为求学问之通达,“识”则要辨别善恶价值。君子不仅要有才学,更要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知的境界为“通”,行的基础则是“识”。只有“通”“识”相融,方能成为真君子,进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古老的育人道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新的体现。
       1995年,国家教委在52所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充分认识到传统专业教育的局限。进入21世纪,以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清华大学的新雅书院、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中山大学的博雅学院为代表,一批高等院校纷纷开展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或精英化重点培育,或全员化博雅教育,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
       为进一步推进通识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决定共同携手建立“大学通识教育联盟”·联盟旨在加强四所高校之间以及四校和其他高校在通识教育诸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国内高校通识教育深入开展,为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开阔视野以及创新能力,为增强中国大学的文化自觉、文明担当贡献力量。联盟为此决定委托复旦大学创办《通识教育评论》,旨在提升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呈现国内外通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服务于通识教育领域的知识积累和创新,为国内外有志于研究高等教育改革和通识教育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和高校师生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愿《通识教育评论》的创刊,能为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谱写新的篇章!
      
       大学通识教育联盟
       2015年11月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专论:名家谈通识
       通识教育不等于大众化教育 黄达人
       坚持推进“我们的通识教育” 蔡达峰
      
       通识十年
       ——从香山会议到通识联盟 甘阳
       21世纪通识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新取向 黄俊杰
      
       专论:通识教育在中国
       直面通识教育的内在张力
       ——复旦核心课程新一轮改革的再思考 孙向晨
       通识教育课程素质保证与评鉴
       ——香港中文大学的经验 梁美仪
       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对于当下中国的价值与意义
       ——兼谈清华大学近年的探索 曹莉
       通识教育与北航实践 高全喜
      
       通识新视野
       实践中的中国通识教育
       ——大学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制度变迁 刘慧珍
       不断逼近理想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路径分析 史静 寰陆一
       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引发的大学教育改革 庞海芍
       通识教育的三种话语 李会春
       通识教育困境及其解决之道
       ——基于雅斯贝尔斯存在主义“全人教育”的视角 徐佳
       大学·博雅教育·经典美术教育新论
       ——在云南大学通识课“经典美术作品研究”上的开场白 王新
      
       通识教与学
       浅谈文史经典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以“《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核心课程教学为例 谢金良 田鹏
       通识教育中核心课程助教责任反思 于超艺
       研修小组对提高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
       ——以“西学经典·论美国的民主”为例 李雅丽
      
       他山之石
       博雅教育面临的挑战 克里斯托弗·刘易斯
       浅析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本科课程设置及其通识教育 乐毅 李晓颖
      
       书评
       通识教育何为?
       ——读纳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 叶晓璐
       教育改革起点:从大学教育目标的反思开始
       ——读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 施迪欣
      
       通识动态
       《通识教育评论》征稿启事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