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如何做智慧长者
作者:
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 主编
定价:
26 元
页数:
129页
ISBN:
978-7-309-11674-8/T.546
字数:
75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5年10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导言
      
       本书名为《如何做智慧长者》,“智慧”作为一种人类内在的精神品质,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们所推崇、追求和向往。无论男女老少若是被冠以“智者”的称谓,那就意味着此人的人生是拥有一定境界的。然而,当我们真的要说清楚“智慧”是什么,又是非常困难的,原因在于“智慧”太过于抽象,不容易被把握,而且不同领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对“智慧”的理解不同,甚至每一个普通人也都会对“智慧”有不同的界定,可谓众说纷纭。
      
       一
      
       在现代,“智慧”(狭义的)通常被认为是高等生物所具有的基于神经器官(物质基础)的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包含感知、知识、记忆、理解、联想、情感、逻辑、辨别、计算、分析、判断、文化、中庸、包容、决定等多种能力。智慧可以让人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会、宇宙、现状、过去、将来,拥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这样的解释比较易懂,但似乎更偏重于思维层面的智慧,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智慧。
       在古代,孔子认为“仁、智、勇”的统一是君子最高的道德境界。所谓“仁”就是唯义是行,不追逐外物,不计较名利得失,所以无私忧;“智”就是能懂万物之理,明道达义,所以不惑;“勇”就是心胸坦荡,纯洁爽直,所以无所畏惧。在孔子看来“仁、智、勇”三者是相通的,都是人内在的道德品质。中国道家则认为“智慧”就是道法,道法就是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就是人有智慧的表现。而佛教中的“智慧”也称为般若,是一种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可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理解智慧,更具有宏观性、体验性和超越性。
      
       二
      
       在当下,各种思潮充斥社会,对传统的价值观产生很大冲击,人们因此往往对于智慧的理解也有些偏颇,譬如现代社会讲究效率,人们都以万事领先为智,凡事都争先恐后,即便小到商家打折促销,人们也要急匆匆地争先恐后。又比如当下提倡张扬个性,人们都爱表现自我的与众不同之处,并以此为乐、以此为智。
       常言道: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稳扎稳打、以静制动”又何尝不是一种大智慧?又比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辛勤耕作,短时间看并无成果的,但终会获得丰收;“深思熟虑”看起来就要错失良机,但却不会因鲁莽而大憾终身;“急功近利”倒是领先一步,但是容易因小失大。因此,若不明白什么是大智慧,做事恐怕会自乱分寸。
      
       三
      
       人们常说智慧与聪明是截然不同的:
       小聪明是一种生存能力,大智慧是一种生存境界。
       小聪明十中有一,大智慧百里无一。
       小聪明不吃亏,大智慧能吃亏。
       小聪明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大智慧明白自己不能做什么。
       小聪明能把握机会,大智慧会懂得放手。
       小聪明拿得起,大智慧放得下。
       小聪明侃侃而谈,大智慧懂得聆听。
       小聪明注重细节,大智慧把握整体。
       小聪明多烦恼,大智慧离喧嚣。
       小聪明渴望改变,大智慧顺其自然。
       小聪明靠眼睛看耳朵听,大智慧靠心灵领悟。
       小聪明能获得更多知识,大智慧让人更有文化。
       小聪明靠天生遗传,大智慧需勤加修炼。
      
       四
      
       春秋时期鲁国有法令,凡鲁国人在他国为奴隶,有人若能出钱将他赎回,就能在国库领取赏金。孔子的学生子贡赎回了为奴的鲁国人,却不肯去国库领赏金,旁人都认为子贡贤德,孔子却批评他的行为不是智慧的,原因在于他这样只顾全了自己贤士的美名,却对乡里起了不好的示范作用。孔子说:“鲁国人十分贫穷,如果做了善事都不能拿赏金,那么将来谁还肯去行善呢,那么这样法令就没法得到实施。子贡你应该考虑到这一点,所以应该坦然地去接受赏金。”
       1. 智慧是高瞻远瞩
       智慧应当是深远的,而非只顾眼前一时之得失。有智慧的人是不论一时、论永久;不论一身、论天下。智者是高瞻远瞩的,绝非短视眼前的。在孔子眼里,一人名节是短期的,一方教化才是长远的。
       2. 智慧是以小见大
       智慧总可以由小见大,往往在别人不留意的细微之处发挥它的作用与能量,就好像警察办案总是能从蛛丝马迹中,寻得真相大白。所谓成败常在细微处见分晓,有的事物初期虽然渺小,如果不加以重视,日后也会形成燎原之势。古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一种发展的眼光,也是一种预见未来的能力。
       3. 智慧是淡然自若
       我们形容人有智慧,通常使用大智若愚的词汇,也就是此人看上去做事迂腐,其实是行事稳健。这其中自然蕴藏着大智慧。孔子去领赏钱,普通人也会去领赏钱,同样的表象,但本质却有天壤之别。这是因为聪明在体,而智慧在心,既是心中物,自然不容易显现出来。
       4. 智慧是公正无私
       智慧是具有价值导向的,于公于正就能称得上智慧。子贡为了鲁国去赎人,这是出于公心,但他还在意自己的“名”,所以子贡是一个具有美德的君子,但比起老师似乎还差了一点。
       做事情如果只是出于自私自利,那么就算绞尽脑汁,这种行为再高妙也不能称之为智慧,而只能叫做狡猾。所以,做智慧长者不仅是要能分清是非、善恶、正邪,更要能高瞻远瞩、眼光长远。
      
       五
      
       长者们切不能因为年迈了或是退休了,就觉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或是被边缘化了,认为现在社会都是年轻人的天下。因此,一听“智慧”两字,头脑中反映出来的都是高学历、高职位、留过洋的小青年。其实,智慧并非一时聪明、一时得失,大智慧是一种修养与功夫,往往与年龄密切有关,正是基于此理,长者反而更容易拥有智慧。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以前长辈教育晚辈的时候会这样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仔细想来,有其合理性。
       1. 智慧与人伦关系有关联
       家庭的成立,使个体的人伦关系变得圆满,有助于心智成长与智慧运用。成家后的人往往责任心会比成家前更大些,思想言行也更成熟。同时有儿女、有孙辈的人思想也会更进一步,因为长者往往能够顾全大局,更显得具有大智慧。
      
       2. 智慧与心路历程密切相关
       长者们饱经风霜,比如有的经历过事业的低谷、情感的低谷等,而往往走过这些崎岖的道路,人的精神境界会达到更高的层次,会使人更加珍惜眼前一切,不会因为人生的暂时得失而迷乱心智,因而愈发地具有智慧。
      
       本书则根据长者们的人群特点,将内容分成两个层面、三个篇章,来试图比较完整地呈现如何做一名智慧长者。“两个层面”包括现实层面和精神层面;“三个篇章”是本书的主要内容结构安排,即第一章“长者家庭的智慧”、第二章“长者交往的智慧”以及第三章“长者内心的智慧”。
       同时,在一些方法论的选择上也是尽量体现出适合长者的年龄特性;在一些案例典故的选取上,基本还是能够符合长者们的时代背景。然而,文字始终是文字,希望各位长者在阅读此书后,能有所启发与思考,那就是编者最大心愿。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第一章 温馨的港湾—长者家庭的智慧
       第一节 家庭中的“刚”和“柔”
       第二节 家庭中的“同”和“异”
       第三节 家庭中的“大”和“小”
       第四节 家庭中的“先”和“后”
      
       第二章 有朋自远方来—长者交往的智慧
       第一节 交往的“静”
       第二节 交往的“让”
       第三节 交往的“中”
       第四节 交往的“进”
      
       第三章 一盏明灯—长者内心的智慧
       第一节 “好”与“坏”
       第二节 “内”与“外”
       第三节 “执著”与“放下”
       第四节 “生”与“死”
      
       参考书目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