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中华艺术论丛.第14辑 戏曲音乐改革研究专辑
作者:
朱恒夫 聂圣哲 主编
定价:
42 元
页数:
381页
ISBN:
978-7-309-11716-5/J.277
字数:
346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5年10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主编导语
      
       朱恒夫 聂圣哲 
      
       自20世纪80年代初,戏曲发生了危机,直至今天,三十多年过去了,不但没有出现转圜的迹象,反而日益加深。于是,许多人甚至大多数人对戏曲的振兴渐渐失去了信心,认为戏曲已经不适应了文化转型后的新时代,注定要死亡了,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让它起死回生。其实,这种忧虑是对戏曲的发展规律不甚了解而产生的。纵观近千年的戏曲发展史,它前进的道路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笔直平坦,而是曲折坎坷、布满荆棘。且不说那些小的危机,就大的而言,戏曲史上就出现过五六次: 宋杂剧入金之后的衰微与南渡温州、临安等地之后的消亡,金院本在元代入主中原之后的基本匿迹,北杂剧在元中叶之后不再雄踞剧坛,南戏在明代之后逐渐被它的裔氏剧种所取代,昆曲在风行天下二百多年后不敌花部而败下阵来,这些不都是危机吗?因此,从戏曲发展史的视角来看,有危机是正常的,并不可怕,危机更不是戏曲死亡的预兆,从某种角度上说,危机倒是戏曲新的生命降生的前奏。
       那么,历史上那么多的戏曲危机是怎么化解的呢?方法无他,唯有一个,即变革戏曲音乐。一种戏曲形式之所以不为人们喜爱,其原因固然有多种,但主要的还是因为唱腔陈旧,人们不喜闻乐唱了。北杂剧为何兴盛?主要不是因为它有一本四折的谨严结构和分工明确的众多行当,也主要不是因为有了关汉卿的揭露社会黑暗、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的系列剧作与王实甫、郑光祖等人爱情婚姻剧,而主要是人们喜爱上了出自辽、金北鄙的壮伟狠戾的“杀伐之音”,“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徐渭《南词叙录》),于是,戏曲的艺人就用北曲做了戏曲的音乐。昆山腔经魏良辅改造成“水磨调”之后,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学唱,以致本是地方上的声腔逾州越县,成了全国大部分地方的流行歌曲。在这样风靡的情况下,用昆曲演唱的传奇戏能不传播四方?到了清代中叶,流行了二百多年的昆曲让人们听腻了,再也生不出多少美感来了,这时,“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的地方戏乘机而起,将昆剧从剧坛霸主的地位上赶了下来。道光之后,京剧何以能够成为“国剧”?是京剧的文学剧本吸引人?还是艺人的四功五法有超越昆剧或其他剧种之处?应该说,皆不是,而是其夺人心魄的唱腔使之然也。若不是新老三杰那高亢激越、悲壮苍凉的声音吻合了那一时代的审美需求,若不是“四大名旦”、麒麟童、言菊朋、马连良等艺人糅合了彼时最美的乐素,使得他们的歌唱直透人的心灵,让人生出莫大的快感,京剧怎能蔓延南北,让人们那样的迷醉?
       现在我们所面临的戏曲危机应该怎么处理呢?毫无疑问,也须因袭着传统的也是唯一正确的办法,即进行音乐改革。其实,这不是什么新的发现,而是当代戏曲界的共识。新中国成立之后,有一些地方戏如黄梅戏、越剧、豫剧、评剧等之所以能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除了剧目的内容之外,主要原因还是其唱腔让大江南北的人都喜欢。尽管“京剧样板戏”烙上了那一时代的政治印迹——阶级斗争的主旨、人性的革命化表现、情节上的失实——遭到人们严厉的批评,但是,它们还是流传了下来,五六十岁以上的人要唱戏曲,张口所唱的还是样板戏的唱段,何以故?音乐美好动人也。
       正是因为认识到声腔音乐对于戏曲振兴的决定性的意义,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学院、安徽韩再芬黄梅艺术基金会、《中华艺术论丛》编辑部在2014年10月10日举办了“戏曲音乐改革高峰论坛”,邀请了时白林、朱绍玉、汪人元、路应昆、张刚等一批著名的戏曲作曲家和理论家们来深入研讨,探索戏曲音乐改革的有效途径,总结其经验与教训。本专辑所刊载的论文主要就是与会作曲家们的音乐创作心得与理论家们的研究成果。为了让本专辑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还编刊了在戏曲音乐理论领域耕耘了数十年的汪人元和路应昆两位先生的主要论文,也请张燕丽女士将六十年中戏曲音乐改革的主要论文的目录汇编出来。
       但愿我们的努力能够化成推进戏曲振兴的一点力量!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主编导语 朱恒夫聂圣哲
      
       理论前沿
       简论中国戏曲音乐的特征 赵炳翔
       昆曲的宫调与套式 周秦
       昆曲“依字行腔”疑议 周丹
       戏曲音乐“改革”在路上
       ——昆曲、京剧音乐改革历史掠影及现代启示 张刚
       是男女合演还是男女混演?
       ——新版越剧《九斤姑娘》观后 周来达
       黄梅戏音乐发展历程辨析 时白林
       对当代戏曲音乐论述中三个非音乐关键词的反思 海震
       “样板戏”的音乐变革及其舞剧化倾向 王绍军
       地方戏名、实之疑
       ——兼论当前戏曲音乐发展困局的成因 朱飞跃
       关于戏曲音乐人才问题的报告 金国贤
       打造新的声腔音乐,是戏曲能否振兴的关键 朱恒夫
      
       曲家经验
       谈京剧的唱腔创作 刘吉典
       探索戏曲音乐改革的新途径
       ——浅谈“一曲贯穿全剧”的创作手法 朱绍玉
       我在戏曲音乐创作中的思考与做法 王文训
       浅谈戏曲音乐的传承关系
       ——记秦腔《锁麟囊》音乐创作中的体会 吴复兴
       彰显剧种声腔的艺术个性
       ——兼谈淮剧《祥林嫂》核心唱段的创作 赵震方
       当代戏曲音乐创作点滴思考 汪人立
       我的淮剧音乐创作之路
       ——兼谈《金龙与蜉蝣》的音乐创作 程少樑
       拓宽黄梅戏音乐表现力 徐代泉
       戏曲音乐创作模式探索 李道国
       戏曲音乐的“传统”如何继承 陈儒夫
      
       汪人元专栏
       当前戏曲传承、发展中的唱腔音乐问题 汪人元
       京剧润腔研究 汪人元
       论戏曲音乐的特殊逻辑——程式性 汪人元
       戏曲音乐形式研究 汪人元
       戏曲音乐发展中的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
       ——从“双重乐感”谈起 汪人元
       戏曲音乐创作谈要
       ——优秀戏曲唱腔的五个标准 汪人元
      
       路应昆专栏
       重新思考戏曲音乐的程式 路应昆
       时代、传统与戏曲音乐 路应昆
       从单曲独用到多牌联用
       ——牌调音乐研究札记之一 路应昆
       小曲、曲牌辨异
       ——牌调音乐研究札记之二 路应昆
      
       最新动态
       振兴戏曲的关键在于让戏曲音乐美听
       ——“戏曲音乐改革高峰论坛”评述 董妍均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