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是国际应用语言学界新兴的前沿理论。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戴安·拉森-弗里曼教授在1997年最早提出可以将混沌理论与复杂系统理论运用到应用语言学及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但当时并未引起学界反响。沉寂十年之后,从2006年开始应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股动态系统理论的浪潮。业内顶级学术期刊Applied Linguistics (2006)、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2007)、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8)、Language Learning (2009)每年辟出专刊讨论如何将该理论运用在应用语言学研究。近几年的美国应用语言学会年会(AAAL)每年都会有研究者发起专题论坛,引得众多学者纷纷将视线投向该理论。然而,该理论包含的概念十分艰涩,难以应用。阻碍其进一步应用的另一个因素是缺乏相应的、易操作的实验手段与方法。所以,即使学者们热烈讨论着动态系统理论,却鲜少在实证研究中得以实现。
我最早接触到动态系统理论是在五年前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美国应用语言学学会年会上。当时我正在香港大学攻读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处于完成博士论文的最后冲刺阶段。数据分析发现二语词汇习得既有认知因素,又掺杂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可是却没有现成的理论框架能够统领认知与社会文化这两个方面。正值苦恼之际,会议上一场英国诺丁汉大学佐尔坦·德尔涅伊教授做的专题讲座——动态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让我顿有醍醐灌顶之感。之后我开始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紧跟国际上的发展趋势,对该理论的理解日益加深,愈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个全覆盖的理论体系,更是一个能够统领诸多中层理论的思想方法、一种看待语言发展的全新视角。
毕业回校工作以后,我继续刻苦钻研动态系统理论,逐渐获得更多心得体会。一方面,该理论强调语言发展过程的动态性、复杂性、变异性,体现了语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高度交叉性,应该能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的全新方法论模式,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语能力长期发展模型做出指导性贡献;另一方面,我深感该理论的实证研究数量有限,且以欧美学习者为主,在我国外语界远远不为人熟知,其自带的话语体系与分析方法也尚未被广泛接受。出于探索理论概念、丰富实证数据的目的,我开始从动态系统理论出发设计、实施词汇发展研究,并使用了该理论特有的分析方法进行探索性分析,成果汇总成本书。尽管本书的切入点很小——毕竟词汇学习仅仅是二语长期发展的一个部分,然而本书力求以小见大,从词汇的动态发展机制折射出二语发展甚至整体语言系统内部组成部分的交互、发展路径的起伏与不可预测性。
回首三年的研究历程,虽然实验设计、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直至最后的撰写过程十分辛苦,但我也很享受实证研究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在此期间我得到了我所在外文学院领导、同事、学生的支持与配合。没有他们,就不可能有本书汇报的实证数据。我也要感谢几位香港大学的博士同学,我们在一起组成了志同道合的实践共同体,每次校友聚会他们都对我的研究提出诸多设想、建议,让我获得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灵感。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依靠他们的全心支持,我才能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全身心地投入到本书的创作之中。最后我还要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唐敏,是她认真细致、专业高效的审读校对保证了本书稿的质量。
本书报告的内容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外语词汇能力与动机自我意识的动态发展研究”(12YJC740150)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得到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课题基金、上海市重点学科项目建设经费以及复旦大学第二批“卓学计划”人才项目的经费资助。书中的部分成果已早于该书成稿之日在相关学术期刊发表,凡有涉及之处均已在书中详细注出。
本书写作过程秉承精益求精的信念,力求做到数据翔实、论证严谨。相信本书的出版,作为将动态系统理论运用于第二语言发展的大胆尝试,应能帮助对动态系统理论感兴趣的学者系统梳理庞杂的概念、把握最新学科动向、掌握设计与分析方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但是由于本人学识与能力有限,本书中难免有疏漏与错误,望广大读者与同行多多指正、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