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知识工作及其生产率研究
作者:
王大群 著
定价:
30 元
页数:
155页
ISBN:
978-7-309-11441-6/F.2138
字数:
178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5年7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一百多年来,泰勒(F. W. Taylor)开创的科学管理理论和科学管理实践引起了传统管理的革命性变化,大幅度提高了体力工作的生产率,给社会生产活动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成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在生产实践中每一个环节的知识蕴含量在不断增加。工作日益复杂化、知识化,工作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性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知识工作占社会总工作量的比例越来越大,知识工作甚至远远超过了体力工作。现代知识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以知识工作为主要生产劳动形式,以知识工作者为管理对象的时代。知识工作生产率是现代知识经济社会中,个人、组织乃至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知识工作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对于知识工作及其生产率的研究自然就成为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关注的一个焦点。与泰勒(F. W. Taylor)的科学管理理论对20世纪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一样,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提高必将对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引发一次革命。
       许多专家学者在知识工作及其生产率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由于知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使得对知识工作及其生产率的本质、知识工作的测量方法、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模型构建等方面的研究变得十分困难,研究进展缓慢,尚未取得显著成果。甚至,像知识工作的定义等基本概念至今还未形成普遍的共识。正如T. H. Davenport等指出得那样: 与泰勒等人的研究对体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相比,对知识工作生产率的研究还远未能与之相比。
       基于上述问题,本书运用复杂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对知识工作及其生产率的本质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构建知识工作及其生产率的模型和分析理论,为知识工作及其生产率提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提供新的思路。本书按照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展开。
       1. 目前,知识工作有众多界定和定义,这些界定和定义并不统一。这种情况虽然能够很好地反映出知识工作多面的特性,但也说明了我们未能认识到知识工作的本质和整体。如果仅从知识工作的一个侧面或几个侧面出发去分析和研究知识工作及其生产率,势必使知识工作及其生产率的研究见木不见林。为了全面、准确、深入地认识知识工作,本书首先结合了经济学、管理学中“生产”的概念、系统科学中“系统”的概念、复杂性科学中“复杂性”的概念和现有的有关知识工作的研究,提出了知识工作是人类具有复杂性的生产系统的观点。以此来为知识工作定位,且以此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一个研究基点和基础。
       2. 显然,对知识工作本质的认识是把握知识工作及其生产率规律、解决知识工作生产率提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本书在上述研究基点定位下,应用WSR系统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将知识工作的本质归结为具有三个维度的复杂生产系统: 投入知识系统,产出功能;投入认知系统,产出智能;投入步骤序列,产出效能。并以此三个维度为核心,构建了知识工作的定性框架模型。知识工作的定性框架模型不但可以用来分析、解释各类知识工作,甚至是体力工作;而且,知识工作定性模型为构建知识工作的定量模型以及知识工作生产率模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知识工作的定性框架模型虽然为我们认识知识工作系统和解释知识工作现象提供了一个分析方法,但是它不能提供在“量”方面的比较和计量。对知识工作投入和产出的比较和计量是评判知识工作优劣的重要依据,因此,本书在上述知识工作定性框架模型的基础上,应用经济学的效用理论,构建了知识工作效用函数,并证明了知识工作效用函数的存在性和唯一性。连续的知识工作效用函数的存在性和唯一性,为数学方法应用于知识工作测量、知识工作生产率计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架起了一座桥梁。
       4. 知识工作效用函数是我们比较、评判知识工作成果非常好的工具,结合知识工作难度约束条件,就构成了知识工作系统的目标函数。本书分别证明了知识工作系统在难度约束条件下,知识工作系统效用最优行为的存在性和唯一性;以及在知识工作系统效用约束条件下,知识工作系统付出最小化行为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知识工作最优行为的存在和唯一,说明以结构有序度、认知有序度、步骤序列有序度作为投入的计量变量,与以功能效用、智能效用、效能效用作为产出的计量变量之间存在的明确的函数关系。
       5. 本书提出的知识工作框架模型,明确了知识工作系统的投入和产出,结合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生产率”的基本概念,构建出了一个由知识元空间分布效率、人的认知效率、步骤序列的时间分布效率组成的知识工作生产率定性框架模型。该模型说明了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本质是知识元空间分布效率、人的认知效率、步骤序列的时间分布效率的统一;该模型也说明了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根源。
       6. 在以上基础上,本书明确了知识工作生产率的组成和来源。但是,知识工作生产率变化的测量是知识工作生产率提升的基础,所以必须选择合适的测量技术对其进行测量。为此,本书引入了距离函数技术,并应用距离函数对知识工作生产率变化的测量进行了研究。首先,辨清了知识工作的效率和知识工作生产率的区别。其次,分析了工作方法、技术进步、配置、投入规模等因素对知识工作生产率变化的影响。再次,运用距离函数技术对知识工作生产率变化进行测量。最后,提出了知识工作生产率提升的路径。
       7. 在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后,本书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为例,应用本书提出的知识工作模型、知识工作生产率模型等理论工具对知识工作系统的最优行为进行了分析。并在以上构建的知识工作模型、知识工作生产率模型的理论基础上,对体力工作和知识工作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对比研究提出了体力工作研究方法和知识工作研究方法存在本质不同的原因。
       本书中相关研究的创新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本书将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生产”的概念、系统科学中“系统”的概念、复杂性科学中“复杂性”的概念结合起来,应用WSR系统方法论的分析方法和思路,识别和分解出知识工作系统的三个维度,并从知识工作系统的这三个维度各自的投入—产出要素以及三个维度的协同出发,构建了知识工作系统的定性框架模型。
       第二,基于本书构建的知识工作系统的定性框架模型,结合经济学的效用理论,构造了知识工作系统的效用函数,证明了知识工作效用函数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同时对知识工作系统的两种最优行为进行了分析,也证明其存在性和唯一性。
       第三,基于本书构建的知识工作系统的定性框架模型,结合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生产率”的基本概念,构建了知识工作生产率框架模型。该模型为组织对其知识员工进行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该模型为分析和挖掘知识工作生产率中指明了方向,为知识工作生产率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研究视角。
       第四,基于本书的知识工作生产率模型,进一步结合生产率分析和测量方法,如距离函数技术,对知识工作生产率的种类、来源、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测量和分析方法以及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提升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套新的知识工作生产率测量和分析方法。
       总之,本书的研究对于知识工作系统及其生产率的研究来说是探求知识工作系统及其生产率理论和实践规律的一种尝试。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问题提出
       1.3研究目的与意义
       1.4研究的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知识工作的定性研究
       2.2知识工作测量研究
       2.3知识工作生产率模型研究
       2.4知识工作生产率模型研究总结
       2.5问题总结
      
       第三章 知识工作的总体定位
       3.1知识工作是人类的生产活动
       3.2知识工作是一个系统
       3.3知识工作具有复杂性
      
       第四章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知识工作模型研究
       4.1WSR系统方法论
       4.2知识工作的“客观世界—本体—物”维度子系统模型
       4.3知识工作的“主观世界—认知—人”维度子系统模型
       4.4知识工作的“计算世界—过程—事”维度子系统模型
       4.5知识工作模型
       4.6工作环境的约束
       4.7知识工作系统中三个维度的协同
       4.8用知识工作模型来解释体力工作
      
       第五章 知识工作效用函数研究
       5.1知识工作系统中功能效用函数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5.2知识工作系统中智能效用函数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5.3知识工作系统中效能效用函数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5.4知识工作系统总效用函数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5.5知识工作系统最优行为研究
      
       第六章 知识工作生产率模型
       6.1生产率和生产力
       6.2知识工作的生产率和生产力
       6.3知识工作生产率模型
      
       第七章 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测量
       7.1知识工作函数
       7.2知识工作集合
       7.3知识工作效率和生产率的区别
       7.4知识工作效率和生产率测量的工具——距离函数
       7.5知识工作效率和生产率变化的测量
      
       第八章 应用研究
       8.1以C-D生产函数为工作函数的知识工作系统最优行为分析
       8.2体力工作最优行为分析
       8.3知识工作结构化程度与有序度、知识工作生产率的关系
      
       第九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9.1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9.2研究结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9.3研究的局限性及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国内外学者对知识工作及其生产率特征的描述
       附录2 国内外文献中对知识工作定义及特性描述的关键词提取
       附录3 基本概念说明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