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新媒体时代的政府公共传播
作者:
朱春阳 著
定价:
38 元
页数:
251页
ISBN:
978-7-309-11074-6/G.1432
字数:
204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4年1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新媒体塑造了全新的执政环境。党和政府顺势而为,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改革目标,是为了回应如下时代命题: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政府公共传播如何才能跨越“数字鸿沟”,与社会协同发展?
       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新媒体时代的政府公共传播》重点探讨了政府公共传播的价值分析框架、核心问题、渠道;中突与系统优化等问题,就新媒体对政府公共传播带来的“数字鸿沟”效应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这一典型样本具体阐释。
       全书以问题研究为导向,突出了国际视野与经验出发的研究思路,语言通俗、内容聚焦、逻辑清晰,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棺结合,适合政治传播理论研究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政府官员新媒体素养读本。

作者简介


       朱春阳,河南平舆人,1972年生。200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获传播学(媒介管理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并兼任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学会常务理事,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等多家传媒集团研究员,《东方早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等媒体特约评论员。先后入选复旦大学“世纪之星”、上海市“曙光学者”等人才培养计划。著有《传媒营销管理》(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现代传媒产品创新理论与策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现代传煤集团成长理论与策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合著《现代传媒集团产业链发展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等。另外,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要研究成果3次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先后主持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项,与传媒集团、政府、企业等横向合作项目20余项。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传媒产业区域竞争力、新媒体产业、政府公共传播等。

书摘


       目录
      
       第一章 我们如何研究政府公共传播
       第一节 政府与传播:基于数据与案例的反思
       第二节 中美“政府—媒介”关系框架考察
       第三节 政府公共传播研究的价值坐标
       案例一 “@上海发布”的沟通策略
      
       第二章 政府为何需要公共传播
       第一节 政府是谁:公共管理视野下的政府角色定位
       第二节 政府公共传播的价值目标分析
       第三节 新时期我国政府公共传播演化的动因分析
       第四节 当前我国政府公共传播面临的主要问题
       案例二 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坍塌事件”的舆情演化
      
       第三章 政府公共传播:渠道比较与优化分析
       第一节 我国政府与大众传播渠道关系的特殊性
       第二节 我国大众传播渠道的优势与劣势
       第三节 西方政府如何利用大众传播渠道
       第四节 政府公共传播:非大众传播渠道的使用与合作
       第五节 政府公共传播渠道的优化战略
       案例三 郑州“@西瓜办”的经验
      
       第四章 政府新媒体传播:如何跨越“数字鸿沟”
       第一节 跨越“数字鸿沟”:政府公共传播新起点
       第二节 当前新媒体传播:现状与特征
       第三节 数字鸿沟:政府新媒体传播面临的挑战
       第四节 打通两个舆论场:政府新媒体传播的创新方向
       案例四 会理县悬浮照事件:政务微博互动模式的探索
      
       第五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公共传播创新
       第一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新媒体时代政府公共传播研究的样本
       第二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府议程演化与存在问题
       第三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传播面临的挑战
       第四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传播创新的分析框架
       第五节 网络热点阶段的政府公共传播创新
       第六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事中”阶段的政府公共传播创新
       第七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事后”政府议程管理创新
       案例五 云南“躲猫猫”事件
      
       参考文献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