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社介绍
简介
发展沿革
图书推荐
新书推荐
重点推荐
丛书(系列书)推荐
书评与书摘
新闻中心
出版社新闻
媒体关注
产业资讯
党务工会
党务信息
工会信息
与我们联系
个人读者购书
团体及批销单位购书
院校合作部联系信息
相关服务导航
复旦图书真伪查询
教学服务网
官方天猫旗舰店
English
书 名
作 者
热搜:
南怀瑾
|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文学艺术
历史哲学
政治法律
经济管理
新闻传播
外国语言
理工科技
文化教育
医药卫生
教辅教参
学前教育
综合性图书
文学
艺术
语言
哲学
史学
社会学
历史地理
政治
法律
经济
管理
金融保险
财务会计
国际贸易
证券期货
影视
广告
新闻传播
公共关系
大学英语
研究生英语
专业英语
工具书类
专门用途英语
其他语种
数学
物理
化学
生物
计算机
其他科技类
文化教育
文化读物
科普读物
专著
现代系列
|
中医学
|
皮肤病临床诊疗丛书
|
临床医学
|
护理学
|
临床药物学
|
基础医学
|
医学图谱系列
|
公共卫生安全与应急处置系列
|
教材
复旦博学·基础医学
|
复旦博学·临床医学
|
复旦博学·MPH(公共卫生硕士)
|
复旦博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复旦博学·护理系列
|
复旦博学·卫生事业管理系列
|
复旦博学·大学医学英语系列
|
复旦博学·基础医学本科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
复旦博学·生物医学工程
|
复旦博学·当代医学英语系列
|
复旦博学·预防医学国家级教学团队教材
|
复旦卓越·卓越当代医学英语系列
|
复旦卓越·21世纪中等职业教育护理系列教材
|
复旦卓越·医学英语系列
|
复旦卓越·高等职业教育医学基础课教材
|
复旦卓越·医学职业教育教材
|
复旦卓越·高职高专护理英语系列教材
|
复旦卓越·护理专业项目式教学教材
|
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
研究生教材
|
双语教材
|
中等职业教育教材
|
大学教材
|
教学辅导参考书
医学科普读物
其他
大学
成人教育
自学考试
中小学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
幼儿数学故事绘本
幼儿科学故事绘本
动物的秘密系列绘本
其他绘本
教学参考及其他
综合性图书
品牌教材
复旦博学品牌
复旦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评与书摘 -书评中心
系统思维和全息视角下的经济学理论创新
——评述独立学者甘润远新著《螺网理论》
邱仰林
如何用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来解释社会的发展动力?市场与政府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应该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怎样应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如何实现国民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都可以在独立学者甘润远的新著《螺网理论——经济与社会的动力结构及演化图景》(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一书中寻找到比较科学的答案。
2016年8月上旬的一个晚上,我与甘润远先生相识于上海外滩艺术馆的一次高端沙龙活动中。甘先生温文尔雅,多才多艺,他既是一个文化经济学者,也是一个作家,同时还担任上海市一家企业的高管。他是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也是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他毕业于大连交通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做过工厂技术员、报刊记者、网站主编、杂志总编、研究院及企业高管等。除了《螺网理论》以外,他还出版有传记评论《精神生活的孤独图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00年图说》、诗文集《春天的翅膀》等图书,还参与编撰过《创意经济学》、《个人财务策划》、《国际学术期刊运作实务》、《广东省公安志》等8部书籍。此外,他还撰写过一部科技专题电视片并获奖,全程监制过一部大型动画片,还策划过一个总面积2.2平方公里的旅游主题公园。
在《螺网理论》一书中,甘先生应用系统科学的哲学思维、进化论的基本范式和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方法,对传统经济学和社会学进行综合研究,把社会系统划分为人文、经济、政治、科学、法制、教育等子系统,探讨了这些子系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与社会进化的复杂关系,阐述了经济与社会的动力结构及其演化规律。《螺网理论》一书指出,人类社会系统演化发展普遍遵循四大规律——分叉律、协同律、分形律和周期律。其中,关于分叉律和和周期律,各国学者(尤其是经济学家)已经做过大量研究和论述,而这本书重点论述了协同律和分形律。整部书渗透着系统思维,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而作者所论述的“分形”,是指事物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其实,“分形”这一概念与物理学中所说的“全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觉得,用“全息”一词要更加通俗一些。可以说,全息视角是《螺网理论》一书最为独特的地方。这本书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创新是,揭示出了从企业系统、产业系统到国民经济系统在一般结构方面的自相似性、层次性、嵌套性等全息特征!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甘先生经过研究后得出,社会系统具有整体的复杂性、运行的周期性、结构的全息性等显著特征,人类社会演化的总体图景是一张多维动力交织、螺旋式发展的“螺网图”。他所描绘的这个“螺网图”,令人印象深刻,颇具震撼力!我相信,这个“螺网图”及其所包含的思想必将会引起国内外众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和思考!
关于《螺网理论》一书,如果说上面的概括显得有些抽象和笼统的话,那下面我们来摘引这部书中的部分精彩片段,再结合当前各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说明,读者将会领略到这部书的思想魅力所在。
例如,在《螺网理论》第六章第三节“经济系统发展的动力结构”中,甘先生提到,“一国经济系统演化的直接外部动因,主要来自其国内环境中的人文、政治、科学、法制、教育等因素”;“一国经济系统演化的间接外部动因,主要来自国际环境中的人文、经济、政治、科学、法制、教育等因素,特别是来自与该国具有贸易、投资、信贷等经济联系的社会环境因素。”(参见《螺网理论》一书第183页)
为解决现实世界各国的经济问题,甘先生在这部书中提出了以下一些简单而重要的观点:
第一,从国民经济系统的外部环境来看,影响经济系统发展的一般性外部因素是需求和供给;第二,外部环境的需求因素是拉动经济系统发展的原始动力,外部环境的资源要素供给因素是经济系统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三,从长时段来看,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系统成长演化的过程,就是不断从外部环境中吸纳、内化、整合包含生产、产业、市场、分配、消费、知识、技术、制度、文化、教育等要素的过程;第四,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系统发展的内部因素,来自经济系统内部的生产、产业、市场、分配、消费、知识、技术、制度、文化、教育等要素,其中最主要的动力因素来自经济系统中的产业体系和消费体系,在产业体系中的所有产业中,主导产业对经济系统的成长演化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第五,在现代社会,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影响一国经济系统的总需求,实际上包括来自国内环境的国内总需求和来自国际环境的国外总需求两部分;影响一国经济系统的总供给,实际上也包括来自国内环境的国内总供给和来自国际环境的国外总供给两部分。
关于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关于如何调整产业结构等问题,甘先生也在《螺网理论》一书中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指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除了需要市场进行自发调节以外,同时还需要政府进行主动调节”,“政府部门调节产业结构的总体方向是,保持产业成长的动力沿着‘消费结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生产结构→交换结构→分配结构→国民收入增长→新消费结构’的路径良性循环”。根据《螺网理论》一书的基本观点,在当前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我国政府部门调节产业结构进而保持经济增长,应该从国内和国际这两个方面入手综合考虑,而不是仅仅只考虑国内的各种因素。
面对京津冀地区时常出现的雾霾,面对多处出现的河流污染,面对化工企业造成的湖泊和土壤污染,甘先生在《螺网理论》一书中强调说,“在影响国民经济系统发展的外部因素中,人类社会的消费需求是无止境的,而外部环境对经济系统的资源供给却是有限的,特别是自然资源,它几乎是制约一个具体经济系统发展的最大边界。”这里所透露出的思想,与习近平主席曾经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不谋而合。如要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基本前提!有鉴于此,中国各地乃至全球各地都要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如何实现国民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甘先生在《螺网理论》一书中指出,从经济系统的外部动力因素来看有两个途径,一是限制人类社会消费需求的过度膨胀,二是不断开发出新的可供人类社会利用的资源;从经济系统的内部动力因素来看,完善产业体系、交换体系、分配体系、科学技术、经济制度和文化教育等因素的结构和功能,不断提高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发展水平,从而使人类社会在现有的资源供给条件下实现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对一个具体的国家系统来说,就需要这个国家中人文、经济、政治、科学、法制和教育等系统的相互协同、共同配合才能实现,而其中政治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参见《螺网理论》一书第185页)。
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甘先生反对单纯用经济决定论、政治决定论、科技决定论或者环境决定论等任何一种偏执一端的理论,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进行片面化、线性化、简单化的解释。他在《螺网理论》一书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动力是由人文、经济、政治、科学、法制和教育等诸要素之间的“合力”共同决定的,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其中的主导因素(或主导力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变换之中。人类社会演化的总体图景是一张多维动力交织、螺旋式发展的“螺网图”!
如何用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来解释社会的发展动力?市场与政府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应该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怎样应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如何实现国民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都可以在独立学者甘润远的新著《螺网理论——经济与社会的动力结构及演化图景》(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一书中寻找到比较科学的答案。
2016年8月上旬的一个晚上,我与甘润远先生相识于上海外滩艺术馆的一次高端沙龙活动中。甘先生温文尔雅,多才多艺,他既是一个文化经济学者,也是一个作家,同时还担任上海市一家企业的高管。他是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也是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他毕业于大连交通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做过工厂技术员、报刊记者、网站主编、杂志总编、研究院及企业高管等。除了《螺网理论》以外,他还出版有传记评论《精神生活的孤独图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00年图说》、诗文集《春天的翅膀》等图书,还参与编撰过《创意经济学》、《个人财务策划》、《国际学术期刊运作实务》、《广东省公安志》等8部书籍。此外,他还撰写过一部科技专题电视片并获奖,全程监制过一部大型动画片,还策划过一个总面积2.2平方公里的旅游主题公园。
在《螺网理论》一书中,甘先生应用系统科学的哲学思维、进化论的基本范式和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方法,对传统经济学和社会学进行综合研究,把社会系统划分为人文、经济、政治、科学、法制、教育等子系统,探讨了这些子系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与社会进化的复杂关系,阐述了经济与社会的动力结构及其演化规律。《螺网理论》一书指出,人类社会系统演化发展普遍遵循四大规律——分叉律、协同律、分形律和周期律。其中,关于分叉律和和周期律,各国学者(尤其是经济学家)已经做过大量研究和论述,而这本书重点论述了协同律和分形律。整部书渗透着系统思维,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而作者所论述的“分形”,是指事物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其实,“分形”这一概念与物理学中所说的“全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觉得,用“全息”一词要更加通俗一些。可以说,全息视角是《螺网理论》一书最为独特的地方。这本书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创新是,揭示出了从企业系统、产业系统到国民经济系统在一般结构方面的自相似性、层次性、嵌套性等全息特征!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甘先生经过研究后得出,社会系统具有整体的复杂性、运行的周期性、结构的全息性等显著特征,人类社会演化的总体图景是一张多维动力交织、螺旋式发展的“螺网图”。他所描绘的这个“螺网图”,令人印象深刻,颇具震撼力!我相信,这个“螺网图”及其所包含的思想必将会引起国内外众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和思考!
关于《螺网理论》一书,如果说上面的概括显得有些抽象和笼统的话,那下面我们来摘引这部书中的部分精彩片段,再结合当前各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说明,读者将会领略到这部书的思想魅力所在。
例如,在《螺网理论》第六章第三节“经济系统发展的动力结构”中,甘先生提到,“一国经济系统演化的直接外部动因,主要来自其国内环境中的人文、政治、科学、法制、教育等因素”;“一国经济系统演化的间接外部动因,主要来自国际环境中的人文、经济、政治、科学、法制、教育等因素,特别是来自与该国具有贸易、投资、信贷等经济联系的社会环境因素。”(参见《螺网理论》一书第183页)
为解决现实世界各国的经济问题,甘先生在这部书中提出了以下一些简单而重要的观点:
第一,从国民经济系统的外部环境来看,影响经济系统发展的一般性外部因素是需求和供给;第二,外部环境的需求因素是拉动经济系统发展的原始动力,外部环境的资源要素供给因素是经济系统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三,从长时段来看,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系统成长演化的过程,就是不断从外部环境中吸纳、内化、整合包含生产、产业、市场、分配、消费、知识、技术、制度、文化、教育等要素的过程;第四,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系统发展的内部因素,来自经济系统内部的生产、产业、市场、分配、消费、知识、技术、制度、文化、教育等要素,其中最主要的动力因素来自经济系统中的产业体系和消费体系,在产业体系中的所有产业中,主导产业对经济系统的成长演化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第五,在现代社会,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影响一国经济系统的总需求,实际上包括来自国内环境的国内总需求和来自国际环境的国外总需求两部分;影响一国经济系统的总供给,实际上也包括来自国内环境的国内总供给和来自国际环境的国外总供给两部分。
关于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关于如何调整产业结构等问题,甘先生也在《螺网理论》一书中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指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除了需要市场进行自发调节以外,同时还需要政府进行主动调节”,“政府部门调节产业结构的总体方向是,保持产业成长的动力沿着‘消费结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生产结构→交换结构→分配结构→国民收入增长→新消费结构’的路径良性循环”。根据《螺网理论》一书的基本观点,在当前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我国政府部门调节产业结构进而保持经济增长,应该从国内和国际这两个方面入手综合考虑,而不是仅仅只考虑国内的各种因素。
面对京津冀地区时常出现的雾霾,面对多处出现的河流污染,面对化工企业造成的湖泊和土壤污染,甘先生在《螺网理论》一书中强调说,“在影响国民经济系统发展的外部因素中,人类社会的消费需求是无止境的,而外部环境对经济系统的资源供给却是有限的,特别是自然资源,它几乎是制约一个具体经济系统发展的最大边界。”这里所透露出的思想,与习近平主席曾经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不谋而合。如要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基本前提!有鉴于此,中国各地乃至全球各地都要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如何实现国民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甘先生在《螺网理论》一书中指出,从经济系统的外部动力因素来看有两个途径,一是限制人类社会消费需求的过度膨胀,二是不断开发出新的可供人类社会利用的资源;从经济系统的内部动力因素来看,完善产业体系、交换体系、分配体系、科学技术、经济制度和文化教育等因素的结构和功能,不断提高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发展水平,从而使人类社会在现有的资源供给条件下实现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对一个具体的国家系统来说,就需要这个国家中人文、经济、政治、科学、法制和教育等系统的相互协同、共同配合才能实现,而其中政治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参见《螺网理论》一书第185页)。
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甘先生反对单纯用经济决定论、政治决定论、科技决定论或者环境决定论等任何一种偏执一端的理论,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进行片面化、线性化、简单化的解释。他在《螺网理论》一书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动力是由人文、经济、政治、科学、法制和教育等诸要素之间的“合力”共同决定的,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其中的主导因素(或主导力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变换之中。人类社会演化的总体图景是一张多维动力交织、螺旋式发展的“螺网图”!
如何用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来解释社会的发展动力?市场与政府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应该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怎样应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如何实现国民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都可以在独立学者甘润远的新著《螺网理论——经济与社会的动力结构及演化图景》(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一书中寻找到比较科学的答案。
2016年8月上旬的一个晚上,我与甘润远先生相识于上海外滩艺术馆的一次高端沙龙活动中。甘先生温文尔雅,多才多艺,他既是一个文化经济学者,也是一个作家,同时还担任上海市一家企业的高管。他是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也是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他毕业于大连交通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做过工厂技术员、报刊记者、网站主编、杂志总编、研究院及企业高管等。除了《螺网理论》以外,他还出版有传记评论《精神生活的孤独图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00年图说》、诗文集《春天的翅膀》等图书,还参与编撰过《创意经济学》、《个人财务策划》、《国际学术期刊运作实务》、《广东省公安志》等8部书籍。此外,他还撰写过一部科技专题电视片并获奖,全程监制过一部大型动画片,还策划过一个总面积2.2平方公里的旅游主题公园。
在《螺网理论》一书中,甘先生应用系统科学的哲学思维、进化论的基本范式和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方法,对传统经济学和社会学进行综合研究,把社会系统划分为人文、经济、政治、科学、法制、教育等子系统,探讨了这些子系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与社会进化的复杂关系,阐述了经济与社会的动力结构及其演化规律。《螺网理论》一书指出,人类社会系统演化发展普遍遵循四大规律——分叉律、协同律、分形律和周期律。其中,关于分叉律和和周期律,各国学者(尤其是经济学家)已经做过大量研究和论述,而这本书重点论述了协同律和分形律。整部书渗透着系统思维,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而作者所论述的“分形”,是指事物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其实,“分形”这一概念与物理学中所说的“全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觉得,用“全息”一词要更加通俗一些。可以说,全息视角是《螺网理论》一书最为独特的地方。这本书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创新是,揭示出了从企业系统、产业系统到国民经济系统在一般结构方面的自相似性、层次性、嵌套性等全息特征!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甘先生经过研究后得出,社会系统具有整体的复杂性、运行的周期性、结构的全息性等显著特征,人类社会演化的总体图景是一张多维动力交织、螺旋式发展的“螺网图”。他所描绘的这个“螺网图”,令人印象深刻,颇具震撼力!我相信,这个“螺网图”及其所包含的思想必将会引起国内外众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和思考!
关于《螺网理论》一书,如果说上面的概括显得有些抽象和笼统的话,那下面我们来摘引这部书中的部分精彩片段,再结合当前各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说明,读者将会领略到这部书的思想魅力所在。
例如,在《螺网理论》第六章第三节“经济系统发展的动力结构”中,甘先生提到,“一国经济系统演化的直接外部动因,主要来自其国内环境中的人文、政治、科学、法制、教育等因素”;“一国经济系统演化的间接外部动因,主要来自国际环境中的人文、经济、政治、科学、法制、教育等因素,特别是来自与该国具有贸易、投资、信贷等经济联系的社会环境因素。”(参见《螺网理论》一书第183页)
为解决现实世界各国的经济问题,甘先生在这部书中提出了以下一些简单而重要的观点:
第一,从国民经济系统的外部环境来看,影响经济系统发展的一般性外部因素是需求和供给;第二,外部环境的需求因素是拉动经济系统发展的原始动力,外部环境的资源要素供给因素是经济系统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三,从长时段来看,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系统成长演化的过程,就是不断从外部环境中吸纳、内化、整合包含生产、产业、市场、分配、消费、知识、技术、制度、文化、教育等要素的过程;第四,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系统发展的内部因素,来自经济系统内部的生产、产业、市场、分配、消费、知识、技术、制度、文化、教育等要素,其中最主要的动力因素来自经济系统中的产业体系和消费体系,在产业体系中的所有产业中,主导产业对经济系统的成长演化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第五,在现代社会,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影响一国经济系统的总需求,实际上包括来自国内环境的国内总需求和来自国际环境的国外总需求两部分;影响一国经济系统的总供给,实际上也包括来自国内环境的国内总供给和来自国际环境的国外总供给两部分。
关于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关于如何调整产业结构等问题,甘先生也在《螺网理论》一书中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指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除了需要市场进行自发调节以外,同时还需要政府进行主动调节”,“政府部门调节产业结构的总体方向是,保持产业成长的动力沿着‘消费结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生产结构→交换结构→分配结构→国民收入增长→新消费结构’的路径良性循环”。根据《螺网理论》一书的基本观点,在当前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我国政府部门调节产业结构进而保持经济增长,应该从国内和国际这两个方面入手综合考虑,而不是仅仅只考虑国内的各种因素。
面对京津冀地区时常出现的雾霾,面对多处出现的河流污染,面对化工企业造成的湖泊和土壤污染,甘先生在《螺网理论》一书中强调说,“在影响国民经济系统发展的外部因素中,人类社会的消费需求是无止境的,而外部环境对经济系统的资源供给却是有限的,特别是自然资源,它几乎是制约一个具体经济系统发展的最大边界。”这里所透露出的思想,与习近平主席曾经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不谋而合。如要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基本前提!有鉴于此,中国各地乃至全球各地都要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如何实现国民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甘先生在《螺网理论》一书中指出,从经济系统的外部动力因素来看有两个途径,一是限制人类社会消费需求的过度膨胀,二是不断开发出新的可供人类社会利用的资源;从经济系统的内部动力因素来看,完善产业体系、交换体系、分配体系、科学技术、经济制度和文化教育等因素的结构和功能,不断提高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发展水平,从而使人类社会在现有的资源供给条件下实现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对一个具体的国家系统来说,就需要这个国家中人文、经济、政治、科学、法制和教育等系统的相互协同、共同配合才能实现,而其中政治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参见《螺网理论》一书第185页)。
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甘先生反对单纯用经济决定论、政治决定论、科技决定论或者环境决定论等任何一种偏执一端的理论,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进行片面化、线性化、简单化的解释。他在《螺网理论》一书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动力是由人文、经济、政治、科学、法制和教育等诸要素之间的“合力”共同决定的,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其中的主导因素(或主导力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变换之中。人类社会演化的总体图景是一张多维动力交织、螺旋式发展的“螺网图”!
螺网图(参见《螺网理论》一书第294页)
在螺网图中,十个维度分别是:①生态优化;②资源利用;③人文系统;④科学系统;⑤经济系统;⑥法制系统;⑦政治系统;⑧教育系统;⑨社会发展;⑩文化进化。在这个图中,从小到大的五个同心圆圈分别表示人类社会在原始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和未来时代所达到的文明程度;从第二个圆圈起,每一维轴开始出现较细小的分支,这些细小分支进一步分叉,从而形成更细小的分支,这些分支或分叉表示社会的分工或分化现象。社会系统发展的分工与协同、分层与分化、渐变与突变等机制,都可以比较形象地从这幅图中展示出来。上面的螺网图,以简化而形象的方式描述了人类社会的演化历史,这幅图对于人们认识社会进化机制、重新整合碎片化的知识体系,对于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参见《螺网理论》一书第294—295页)
《螺网理论》一书所阐述的整体的、系统的世界观,对各国政府的国际战略决策及宏观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在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情况下,各国的国际政策十分需要相互协同,只有各国的政策能够相互协同,人们才能找到全球经济复苏的路径,最终才能使全球经济良性发展!而在处理国内事务中,在推动社会发展时,不能仅仅考虑经济系统的问题,而是应该把人文系统、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科学系统、法制系统和教育系统等联系起来考虑,同时把国内与国外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联系起来考虑,从而综合制定社会发展战略和宏观政策。
以上只是对《螺网理论》一书浮光掠影式的评述,实际上,这本书所涉及的学科众多、知识十分丰富,作者不但将系统论、进化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思想应用于社会系统的具体分析中,而且还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文化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众多理论要义熔于一炉,这本书可谓为读者奉献了一桌包含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思想盛宴。
(作者为中国总部经济研究院院长、国家总部经济课题组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
©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0年
,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