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当前位置:首页 - 书评与书摘 -书评中心 
             

书评详情                

古代文论的大结构——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
戴仁乐

       如果说,基于学术史发展的一般理路,一门专门学科的推进,端赖一些新问题的提出和一些专门机构持续不断的有效推动的话,那么,当代学人王运熙、顾易生等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这种意义。他们在九十年代推出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最近又推出了三卷本《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其研究宗旨和撰作风格仍旧一贯地保持着以往所特有的科学和严谨,而研究的重点由纵向的历史描述向横向共时的逻辑探寻的转变,则适时回应了当今时代学术发展的要求,让人得以窥见这个团体的内含的新新相续的学术生机。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是由各自独立的三部分——《原人论》、《范畴论》和《方法论》构成的。其中黄霖等人所著的《原人论》可视为古代文学批评的原理论,它在确立从世界性中抓住特殊点、历时性中找到统一点、多元性中发现融会点的基本论说立场后,拈出“原人”两字,以为“人”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批评的本原。“原人”,即以人为本原,可以概括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体系的基本品格和核心精神。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是他们的创见。长期以来,学界对“原道”一说有深入的研究。以为自荀子、扬雄相继提出并揭力标举,再创经刘勰《文心雕龙》纳入“文之枢纽”的大力提倡,这一命题之于传统文学理论批评的决定性意义早已被锁定下来,加以传统文化有“天人合一”的根本精神,“道”作为这种精神的映象和体现,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本原意义。但作者经分析表明,古代哲学中的“原道”归根到底归于原人。而“诗为天人之合”,文学的境界与人生的最高理想,无一例外地同于天地自然境界,所以传统文论中的“原道”,其归根处也是“原人”。这样的论述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古代中国人的哲学观和认识观,具有一定的真理性。
       刘明今所著的《方法论》一卷,运用多切点切入的方式,对古人的批评意图、策略,批评的思维和体式作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同时,基于发生学的原理,着重研判了各种批评方式的形成契机和其在具体批评中的作用 。凡所揭出体用不二、整体直觉、通观整合、圆融不执等批评思维及知人论世、附辞会义、品藻流别和明体辨法等具体的批评体式,皆深切详明。如论圆融不执的批评思维,揭出“对待致中”和“消解破执”两义,分别从“对待立义”、“中和之思”、“剥腹之道”和“消解性思维”、“以禅说诗”、“无迹而神”几个角度详加探讨,其论说较之此前同类研究,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来说,都有明显的进步。其中结合文学创作的具体体式和技法析论批评方法的部分,如义法批评中对文章义法和情事理之法的分析,格法批评中对破格为法和辨体为法的分析,尤精微可诵,读来每有先获我心之感。值得特别推介的是汪涌豪所著的《范畴论》一卷,讨论的是该学科研究中难度最大的概念、范畴问题。由于现当代以来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个范畴,不少停留在简单释义的层面,决定了这项工作殊少可借鉴的依傍。然而作者依据长期沉潜钻研,在充分占有材料的情况下,对诸如范畴的构成方式、主要特征、基本类型和逻辑体系,还有范畴与创作风尚、与文学体系的关系,一一作了出色的论述。他的思考几乎是全方位的,从语言特点到思维方式,无不照摄;各部分的论述又缜密中见思辩的理趣,使概念、范畴的浑融特性和动态变化,纤毫毕呈。
       其中最为可贵的是,作者能以人的认识发展的一般历史为背景,在中西比较中对传统文学范畴及其体系特征,作出许多崭新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他既不固守传统文学的本位,执拗地排斥别一种文学观念的存在及这种存在的借鉴意义,又不简单地将移中就西、以今证古用为催生现代转换的不二法门,而是时时注意结合本民族文学乃至文化的特殊性,以为中国古代文化范畴固然显得有些零碎支离,且这种零碎支离与传统哲学及传统思维方式有关。然而综合思维并非毫无逻辑的思维方式,具象直觉也并不一概拒绝抽象的析理。从人类思维发生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一个富有辩正性的思想体系和范畴体系,更不一定缺乏对形式和结构的逻辑敏感。具体落实到中国古代,就追求由沉潜而达高明的认识清明的古代中国人而言,理性永远存在,只不一定就存在于所谓的理性形式之中。由此,他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范畴体系定位为一种“潜体系”,并对这种因获得本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支持的“潜体系”所具有的极强的抗异化能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样的论述既切事又入理,极具说服力,体现了作者识见的清明和通达。
      
       原载 2000年8月26日《文汇读书周报》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